一个不算现象的现象是,知识付费在近两年呈现出愈发火热的趋势来。放眼望去,每个人都或多或少为知识支付过费用——哪怕它可能并无价值。
人们致力于提升自己、提升团队、提升组织,好让自己和自己所倚靠的团体在内卷中闯出一条尚算明朗或甚有余裕的路。
知识付费对个人的提升不在我们的讨论范围内,今天我们的议题是,企业有知识吗?企业用好知识了吗?企业应该怎么用?或者用标题中的词语来表达:你的公司,有没有自己的最佳实践库?
没有最佳实践,会怎么样?
一家没有最佳实践的公司,最常见的情况是这样:
1.信息孤岛。不管是有意还是无意,都会导致信息的使用价值掌握在一小部分人手里,致使企业得不到整体提升。
2.部门墙。直接导致企业流程混乱,员工相互隔绝,每个人都只focus自己的事,纵然有意愿也很难知道其他人做什么,信息滞后。
3.“僵尸库”。虽然公司内部有非常丰富和强大的数据库、知识库,但没有工具将他们很好地利用起来,显性知识都用不好,又何谈管理隐性知识?
4.想当然。这个和第三点有异曲同工之妙。很多企业寄希望于在日常工作中调动个人的主动性和职责性,共享知识的价值并产生效果。很遗憾,没有合适的 企业文化(如激励制度),这一点几乎不可能达成。
这种情况在越大的企业内越严重,组织架构越复杂,知识转移越困难。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发生,我们主张建立起、建立好适合企业自己的最佳实践库。让企业在合理的时间内充分识别和利用知识,并确保这些知识得到继承,并服务于下一次。
怎么看待最佳实践?
严格来讲,最佳实践其实只是一个概念,很多时候我们提到的企业知识库、企业智库、企业经验库、lesson learned,都可算作最佳实践的范畴,它在理想意义上指代的是,“那些已经在别处产生显著效果,并且能够适用于此处的优秀实践”。
具象点看,建立最佳实践库、传递最佳实践、做好下次执行、迭代最佳实践,帮助企业做好知识管理、团队协作,为企业提供决策支持,促进知识共享与传承,从而大幅提高工作效率、大幅减少作业成本、不断加强企业知识积累,为未来发展提供重要支持。
很可惜,在企业知识库和最佳实践之间,还存在着较明显的差距。
你的知识库为何不是最佳实践?
1、来源 你的“知识”来源是对的吗?是全面的吗?是不分青红皂白先入库再说还是经过评审反复推敲?它的描述是具体准确的吗?它经历过实战的千锤百炼吗?
到底什么样的信息值得成为最佳实践?这个问题我们先开放在这里,留给大家在评论区讨论交流。 我们先说说应用。
2、应用 优秀的最佳实践,是能够被持续的实践。现实中,最常见的情形就是把知识库搞成了形式主义,要么很少有人看;要么是“不是不想看,而是找不到”。
以海岸线科技问题管理/8D这款产品为例:
当我们在进行问题分析时,软件会自动根据产品型号、料号、问题描述等关键词,自动在库中匹配。无论是原因的分析,还是长短期的对策,都能够主动推荐。在制定“预防再发"的措施时,还能够进一步横向扩展到更多的同类产品。
此外,最佳实践不仅仅用在问题分析环节,在AQP FMEA中也同样可以应用。我们在做FMEA的过程中,软件同样会根据预设的规则,自动推荐过往的最佳实践,在新产品研发阶段,就将潜在失效、控制措施等考虑全面。
把问题讲清楚就已经是原始的lesson learned了(实际上这点就很多人做不到),但还要加上经过验证的、有用的改善措施,才是最佳实践。我们会通过鱼骨图、5Why法等方式对薄弱点进行综合分析,延伸出的各个薄弱点同样也会进行集中考量,不管是流程变更、标准变更还是FMEA变更,都会在审核后再确认发布于最佳实践知识库内。
时代给出的挑战 也是我们的必战
本质上,所有行业都在追求提高两大指标:效率与效益。
当下,企业们奋斗的指标未变,面临的难题陷阱却多出数倍,经济环境和消费市场正在倒逼企业进行变革。为了走出泥潭,就要摆脱“产品化”瓶颈,用新的创新和竞争对手拉开差距,找出新的利润源和增长点。直白来说,企业们没法只埋头做产品了,量产路子走不通,成本上升、利润缩减,必须得“另谋高就”。
说来简单,创新创新,从何创新?——让知识不断流动,让最佳实践不再是企业内部充当摆设的死水,创新才有可能发生。这值得我们每个人深思。
你们对最佳实践有什么看法或是经验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