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气 4668

管理史鉴:三国演义的势道法术 [复制链接]

张淮程 2022-4-22 18:46:45
作者:李力刚
一口气复习完三国演义,心理久久不能平静。叹三国霸业纷争却最终归晋,叹仁人志士大多枉洒热血,难辅大业。看成王败寇,知各领风骚,涂炭万千生灵,方成就千古传奇!桃园结义,曹操献刀,千里单骑,三顾茅庐,周郎赤壁,三分天下破西蜀,却又火烧连营险毁业;本是曹门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思罢良久,有几多总结,如下:
一、顺势者昌,逆势者亡,成大业者不能为情所困
纵观三国,蜀将与刘备大多为兄弟,诸葛孔明虽为君臣,实为情亲。当关羽、张飞被杀,刘备即弃举国之大义于不顾而殉私情找吴报仇,无视天下大势,最终火烧连营,功亏一篑。刘备死后,诸葛亮几出祁山,困于“托孤之情”,几经成败皆废于不能扶的阿斗,最后落得国将不国,全家三代为国捐躯,而继承诸葛遗志的姜维同样功败垂成,叹憾后世。
蜀国曾有机会雄霸天下,却盛势罢兵,待魏国再强,则大势已去。
二、求变者生,求安者亡,问鼎天下者不进必退
西蜀刘备也曾想偏安一隅,后主刘禅此心更盛;但在诸葛亮的带领下,兴复汉室的战略思想一直未变,致使一代手工业者刘备能三分天下;而东吴孙氏家族却一直拥兵自重,不求进取,一会儿结盟曹魏,一会儿结盟西蜀,因战略思想未曾问鼎天下而终于归晋。反观曹魏,从曹操献刀失败离开京城开始,建立青州军,继尔平定北方,窥视天下;无论在曹氏还是司马氏掌权,北方集团始终没有放弃统一全国的梦想,虽然朝野更替,几经大败,终得心想事成。
世界是变化的,此乃自然之道。求安者失道必寡助,求变者得道多助;问鼎天下考验的既是王者的暴发力,更考验其耐力,总之一句:不进则退,坚持就是胜利!
三、法不避亲,何者为王?千古帝业多毁于机制
日本自有史以来未改朝只换代,为什么呢?机制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美国今日之强盛也皆因于此。华夏帝国时代的机制就是立长为嗣,很多废长立幼者祸起萧墙(三国中如袁绍,刘表),都是对机制的不尊重。
另外,帝国时代的世袭机制,经常违背了“大势所趋”,保障不了世袭君主的势力绝对强大,进而江山难保,朝代更替,这本身就是机制的问题:权力巅峰“儿皇帝”如何能做对重大决策,一个人的皇帝又如何能控制庞大的官僚集团,受宠权臣的欲望又如何避免其得陇望蜀?这些也是三国归晋的核心原因。
四、战略虑远,战术重计,卧龙凤雏有着天壤之别
观三国,最多的就是“计”,因此有“少不看水浒,老不看三国”一说。三国众多谋士中,卧龙诸葛和凤雏庞统是两位超级明星,但这两人有着天壤之别:诸葛亮最大的贡献在于帮助刘备确定了“三分天下”的战略思想,而庞统的最高计谋只体现在了赤壁一战,而后就嫉妒诸葛,急于求功,终死在落凤坡。可以说一是战略型人才,一个是战术型人才,不可同日而语。
在三国中,能与诸葛亮比肩的,只有司马懿。此二人皆深谋远虑,顾全战略大局,又重战术设计,讲求权谋,但笑到最后的是司马氏。三国演义在渲染卧龙凤雏的时候,只是站在刘备这一皇家“正统”的立场来讲两位高级谋士,而多少对居于皇家正统“对立面”的司马氏着笔太轻。
五、三国归晋,重归一统,实力悬殊是根本所在
无论是司马氏在,还是诸葛亮在,魏蜀吴三国的结局应该都变化不大,根本在于三国实力悬殊过于大。曹操虽然有赤壁之败,为何还能卷土重来,就是因为家底厚。厚在出生不同心理不同,人脉不同,厚在地域辽阔,厚在人才众多……诸葛,周郎的出现只是把这一过程变得更加曲折,但却很难改变历史的结局。
三国历史是中国人津津乐道的历史,品味三国,如细咀人生,观七十多年的短暂历史,如窥灿烂星汉,意味深远!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QQ|手机版|精益人 ( 沪ICP备19004111号-1 )|网站地图

GMT+8, 2025-1-2 23:05 , Processed in 0.220888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Lean.ren X3.5 Licensed  © 2001-2030 LEAN.R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