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气 10638

[资料下载] 《高维度思考法:如何从解决问题进化到发现问题》细谷功 [复制链接]

yuano8o8 2022-1-29 12:45:27
《高维度思考法:如何从解决问题进化到发现问题》细谷功
高维度思考法:如何从解决问题进化到发现问题.jpg

编辑推荐
◎一直都在埋头于解决问题的你,真的知道问题到底出在哪里,如何找到“对的问题”并解决吗?
在科技不断发展的今天,我们真正要做的并不是忙于应对已经发生的问题,而是要勇于发现并定义新的问题。然而,世人往往被“解决问题型”的价值观所束缚,并没有意识到发现问题的重要性。这本书,将告诉你解决问题和发现问题的思路差异,教你如何发现问题,带给你新的启示。
◎蚂蚁型思维or蝈蝈型思维
作者以伊索寓言中的蚂蚁和蝈蝈为例,从3个方面分析了解决问题型的思维和发现问题型的思维的特征。同时也指出注重储存知识的蚂蚁固然能够考虑到限度地利用现有资源去解决问题,然而这也是他们的思维“牢笼”。相反,蝈蝈“从没有的事物”这一角度去发现问题的蝈蝈,虽然能够更加灵活地跳出现有体系,但却可能经验不足。这二者各有利弊,在了解这二者思考方法上的差异的基础上,思考如何发挥自己的长处,克服自己的短处才是重中之重。
◎提升维度,发现问题、定义问题
为了发现尚处于未知领域中的问题,关键的是提升思维的自由度。从不同的事物之间找出共同法则的类推法;能够发现思维盲点、找到新视角的思考的“轴”;通过重复询问“为什么”抓住事物本质的Why型思维,作者在书中介绍了3种方法,教你如何跳出现有的思维障碍,站在全新的视角重新定义问题,掌握发现问题的思考方法。

内容提要
一直在解决问题的人,永远不可能发现问题。理解“发现问题的思路”,意识到“无知、未知”,就能获得打破“常识之墙”的创意。现阶段,我们往往被“解决问题型”的价值观所支配,在已知的范围内努力解决已经存在的问题。然而,“靠知识量取胜”和“解决既有问题”已不再是我们该努力的课题,发现并定义存在于未知领域内的问题才是我们更应该做的。
书中以伊索寓言中的“蚂蚁和蝈蝈”来做比喻,分析“解决问题型”和“发现问题型”这两种思考方式的不同和特征。指出擅长解决既有问题的人并不擅长发现问题,反之亦然。但是这二者在企业中同时存在,掌握发现问题的思考方式,自觉认识到自己原本在哪些部分上占优势,思考如何活用自己的长处,克服自己的短处,才是关键的。
同时,为了更好地在未知领域中发现问题,书中还介绍了三种提升视角或思考“维度”的方法,让大家更好地发现问题,正确定义问题,从而做到真正的问题解决

目录
前 言
PART?Ⅰ “知”与“无知、未知”阐明其结构 ?
PART?Ⅱ “解决问题”的困境 能“解决问题”的人不能“发现问题” ?
PART?Ⅲ “蚂蚁的思维”vs.“蝈蝈的思维” 从解决问题到发现问题 ?
PART?Ⅳ 发现问题所需的“元思考法” 升维发现问题 ?
后 记

作者介绍
细谷功,商务顾问。于东京工学部。初任职于东芝,后进入安永咨询公司(Ernst&Young Consulting,QUNIE 前身),负责产品开发等领域的战略制定及业务改革计划的制订、执行和定义。现任QUNIE 顾问研究员,另于企业和开展思维能力相关的研修和业务。著有《地头力:从结果出发解决问题》等作品。


下载地址
链接: https://pan.baidu.com/s/1mM4cxrtbO9RmC8coaZ03AQ
提取码:
游客,如果您要查看本帖隐藏内容请回复

lds20070101 2022-1-29 17:13:29
感谢分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cdlzy 2022-1-29 21:42:49
谢谢分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dw996 2022-1-31 18:54:16
谢谢分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精益追久_21 2022-2-2 16:55:18
excellent professional precious datas !!! thanks  for your sharing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iguo2020 2022-2-2 23:50:44
谢谢分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hoshing 2022-2-11 19:58:09
感谢分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若愚论剑 2022-2-18 10:04:20
谢谢分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wangzhedangli 2022-7-2 13:24:22
感谢分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zjsh527 2022-7-21 13:06:02
谢谢分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QQ|手机版|精益人 ( 沪ICP备19004111号-1 )

GMT+8, 2024-5-2 09:49 , Processed in 0.280757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Lean.ren X3.4 Licensed  © 2001-2030 LEAN.R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