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三,北京培训回来的同事分享了行政管理的一些心得。听后对乔哈里视窗很感兴趣,又找了一些资料,再学习,邀请大家一起分享。
美国心理学家JoeLufthe和HarryIngam(1969)从自我概念的角度对人际沟通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根据:“自己知道—自己不知“和”他人知道——他人不知”这两个维度,将人际沟通划分为四个区:开放区、盲目区、隐秘区和封闭区、这个理论称为“乔哈里视窗”。
「乔哈里视窗」的四个部份分別是:
「我知他知」的开放区:开放(Arena)的自我、
「我知他不知」的隐藏区:隐藏(Hidden) 的自我、
「我不知他知」的盲区:盲目(Blind spot)的自我、
「我不知他也不知」的封闭区:未知(Unknown)的自我。
│ (我 知) │ (我不知)
────────────────────────────────────────────
(他 知) │ 开放的我 (Arena) │ 不自知的我(Blind spot)
────────────────────────────────────────────
(他不知 ) │ 隐藏的我(Hidden) │ 未知的我(Unknown)
────────────────────────────────────────────
(1)开放的我「我知他知」
这個部份是有关自己的讯息,包括行为、态度、感情、愿望、动机、想法等,是自己知道,別人也知道的部份,包括缺点和优点。所有人际交往就是在这个区域进行。
(2)不自知的我「我不知他知」
在这个区域中,个人看不到自己的优劣,但在别人的眼中,却是一目了然,这就是所谓个人的盲点。盲点不一定全部是缺点,但一些自卑感强的人,往往会忽略或意识不到自己的优点和长处。
(3)隐藏的我「我知他不知」
这是一个对外封闭的区域,包括个人的思想、感受、经验等,别人无法了解。这个隐私地带的开放程度由自己控制。每个人包括個人的思想、感受、经验等,別人无法測透。這個私隱地帶的开放程度由自已控制。每個人「隱藏自我」的大小不同,一般人都属于选择性揭露者(selective discloser),会透露一些讯息,也会隐藏一些秘密,也会因不同的互动对象,调整自己隱藏自我的大小。
(4)未知的我「我不知他也不知」
这个部份是有关自己的讯息,但是自己不知道,別人也不知道的部份,包括個人未曾觉察的潛能,或压抑下來的记忆、经验等。
应用
~~~~~~~~~~~~~~~~~~~~~~~~~~~~~~~~~~~~~~~
愈能自我觉察,勇于向人表露內心想法和情感,乐于接受別人回馈,從中学习和反省的人,其开明区域就愈大,其沟通能力和效果也愈高。这个人无论在工作和人际关系上都容易获得谅解和支持。不少人的隱藏区較大,与人沟通有所保留。保留私隱虽然很正常,只是过分保护自己,容易给人虚伪的感觉,影响正常社交。
拒絕別人善意批评和回应的人,容易进入盲区。
常处于盲区的人,其人际关系恶劣,很多时自以为是而不自知。
这类人较难有进步,要经历较大的挫折,
明白自己不足和学习欣赏別人,才会有明显的改善。
倘若与人沟通处于封闭区,则表示双方正值不良沟通的状态。
但这并不代表全是负面,因为大家还有很多未察覺的潛能和合作机会,
只要能主动伸出友谊之手,关系可瞬间改善。
要改善与人的关系,別人的回应只是助力,最終还是要改变自己。
结论
~~~~~~~~~~~~~~~~~~~~~~~~~~~~~~~~~~~~~~~
「乔哈里视窗」(Johari Window)真的是个有趣的理论,道出了許多事实和人性:
如每个人所看到的眼前都有其局限,
而每个人都需要有自己隐私的区域…
沟通时有交集的只有「我知他知」的开放区,
在封闭区,需要更多的耐心和观察力让自己和他人未知的地带降低,进而做到良性的沟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