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气 24528

我们怎样创建学习型班组 [复制链接]

未知 2019-5-17 23:46:34
  
  班组基本情况
  姜立松道岔加工班,隶属于运输部工务段,主要从事莱钢铁路大修和新建道岔的加工制作,以及其它应急服务。班组现有职工9名,女职工2名,其中,具备大专文凭的5人,技校学历的2人,业余高中在读的1人,成员平均年龄33岁,最大的42岁,最小的25岁。班组连续三年获莱钢“红旗班组”和“青年文明号”称号,于2003年6月被授予莱钢首批“AAA级学习型班组”称号,2003年12月被运输部记集体二等功一次,并获得2004年度“山东省富民兴鲁奖状”殊荣。
  创建措施
  (一)、开展“轮值班长”活动,培养系统思考能力。
  “轮值班长”活动,就是让职工轮流担任班长,进行换位思考和体验,实现心灵的统一。轮值班长任期一周,行使班长职权,任期内,轮值班长不仅要安排好每天的工作任务,还要考虑班组综合管理,这项活动的开展,消除了班长和职工之间的距离,达到了相互理解、谅解的目的,为职工提供了一次自我超越的机会,促进了成员之间的观念置换,培养了自主管理的意识和素质,增强了大家系统思考的能力。
  (二)、实施“三化”文化理念,创新学习型班组文化体系。
  “三化”即:“亲情化人本管理”、“人性化安全文化”和“人岗合一化现场管理”。在班组内推行亲情化管理,凝聚班组人心,培育正气和旺盛的士气;在班组内建立人性化安全文化,实现人、机、环三者和谐统一;实施人岗合一化现场管理,把每一名职工和所负责的岗位融合为一个整体,实现高素养定置管理,创造了具有班组特色的定置管理。
  (三)、把班组建设成培育学习型员工的学习创新学校。
  每名职工都配备随身笔记本,随时记录所遇到的新问题、新知识、新理念,进行学习积累。在此基础上,打破工种界限,开展互动学习,激励和引导职工在学习他人之长的同时,主动奉献自己的“绝活”。针对形势任务和工作中的重点、难点,我们建立“双学台”,开展每周一题的学习,在职工答题的基础上,以深度汇谈的形式实现成果共享,培养职工深层次的学习能力。
  (四)、创新应用一个理念,即“千分之一等于百分之百”。对于班组建设中所囊括的安全、质量等班组管理工作,不能有千分之一的疏忽和差错,否则就会造成百分之百的损失或不可挽救的悲剧;同理,只有认真对待和不断消除班组管理和具体工作中存在的千分之一的缺陷和不足,就会创造出百分之百的工作业绩。作为我们班组长期坚守了这一理念,成功的推动了我们创建学习型班组工作的进程。
  创建效果
  (一)、职工的学习力明显提升。
  以文化业务方面为例,由过去具有大专文凭的1名,达到现在的5名;过去我们班组参加和通过职业资格鉴定的为0,现在是,9个人中有8人具备第一岗位的高级职业资格证书和2个岗位以上的作业技能,有3人具备一专多能职业资格证书。
  (二)、实现了技术创新与效益同步增长。
  实施技术创新,在工作中做到了互动伙伴式自主立项、实施、攻关,达到了全班9名职工个个有立项,人人有创新。近两年来共完成技术创新项目100余项,莱钢技术鉴定成果3项,QC成果8项,现代化管理成果5项,其中获运输部技术创新奖三等奖以上32项,获莱钢级管理和技术创新成果三等奖以上3项,创效益60余万元,相当于过去5年的绩效。
  (三)、班组和职工的自主管理水平飞速提升。
  班组和职工由过去的被动工作改变为现在的主动工作,各岗位的工作达到了班长在与不在一个样,领导在跟前与不在跟前一个样,有检查时与没有检查时一个样,把自主完成任务、自主遵章、自主协调岗位间的工作、自主点检维护设备等班组管理工作当成是自己的事,不需要班长和他人的督促。
  (四)、实现了人生价值同忠诚于企业的融合。
  仅2003年一年,我们班组共完成新建及大修用道岔50多组,为运输部节约外购资金100多万元。在进行这些任务的同时,还积极配合段上工作,眼睛向外创市场,挣莱钢以外的钱,全年共为济钢加工尖轨124根,创效益近18.5万元,相当于一年干了三年的活。
  
                                                                                                                         文章来自于:中国工厂管理者网
骨灰無碍 2019-5-24 09:10:58
顶顶更健康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zzs1808 2019-7-16 11:47:50
求沙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QQ|手机版|精益人 ( 沪ICP备19004111号-1 )|网站地图

GMT+8, 2025-1-22 20:55 , Processed in 0.222535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Lean.ren X3.5 Licensed  © 2001-2030 LEAN.R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