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气 21257

班组建设浅析 [复制链接]

未知 2019-5-17 23:45:09
班组是企业的细胞,是企业的基础单位,企业的各项运营生产工作最终都要通过班组去落实,各项任务都要依靠班组去完成,所以班组是企业各项工作的落脚点。班组是收费运营管理中最基础的一级管理组织,它是完成征费计划、树立公司良好形象、创造快速通行环境的保证。所以全面加强班组建设,实现班组管理的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是提高运营管理水平,实现运营管理现代化的一项重要工作。
  班组建设在公司管理中的地位与作用体现为以下几点:
  1、班组是完成运营任务的基本单位。班组作为构成运营工作的基本单位,承担着收费运营工作任务。班组管理水平高低、班组人员素质如何,直接影响着收费服务质量,影响着年、月征收计划和各项指标的完成。若每个班组都能做到以熟练的业务和良好精神风貌面对客户,都能够严格的执行政策、执行制度和工作程序,就为公司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打下了基础。
  2、班组是运营管理的基础。班组是公司各项规章制度、工作流程、具体工作落实的最终实施单位。要实现运营管理规范化,首先要实现班组管理单元的规范化,并通过班组管理抓落实,提高业务技能,降低成本、提高收费服务质量。每个班组的管理达到了制度化、规范化,也就为运营管理上层面,跨台阶提供了先决条件。
  3、班组是进行队伍建设、提高员工素质的基本场所。班组人员朝夕相处、同苦同乐,相互了解、相互信任,便于开展思想政治、业务技能、文化知识的培训工作。通过学习政治理论、业务和文化知识,激发员工积极向上的热情,消除歪风邪气等不良倾向。抓实班组教育,也就把握了员工素质提高的途径。
  班组长的地位与作用在运营管理中表现为以下几方面:
  1、班组长是班组的当家人。如果班组是公司的细胞,班组长就是细胞核,是班组的“主心骨”。收费班组构成有几十人,多的近百人。如果没有一个当家人,就形不成统一协调的战斗集体,公司、部室下达的各项指令、任务就不会有力地组织贯彻执行,运营工作和生活中的疑难问题就无人组织研究,并加以解决。
  2、班组长是收费一线的指挥者。班组长是“兵头将尾”,是直接带领员工从事一线收费工作的实践者、组织者。收费的班组长,如果指挥不利,管理工作搞得不好,将会给班组、甚至全公司造成损失。会指挥的班组长就能够促进运营管理,就能够合理安排和组织好基础工作,营造正常的运营秩序和严格执行劳动纪律,就能够解决运营中出现的问题,较好地完成班组的各项任务,实现收费运营目标。
  3、班组长是班组建设的组织者。班组是运营成果和造就培养人才的阵地,班组长不仅要起安排班员业务的作用,而且要起组织建设员工队伍的作用。班组长又是培养造就人才的具体组织者。对班员开展思想政治工作,进行理想、信念、道德、纪律、法制等教育,带出一支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员工队伍,都要靠班组长来组织实施。
  首发股份公司在班组建设方面进行了一些尝试和探索
  两年多来,对班组特别是对班组长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重视,建立了符合实际的班组制度和行之有效班组考核机制。主要做法是:追求一个目标,夯实两个基础,提高三个能力,实施四个步骤。
  一个目标:
  就是实现班组管理规范化的目标。运营管理规范化的基础是单元组织规范化。通过各运营班组制度科学化,工作程序化,管理规范化,实现运营管理规范化。
  两个基础:
  一是加强制度建设基础,从制度上保障管理的加强。建立班组制度是班组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健全完善的班组制度是做好班组工作的基础,是加强班组工作的条件,是促进班组建设的有力保证。制度建设关注三个问题,一是制订制度必须从工作实际出发,必须体现制度的实用性、可行性和严谨性。二是必须在工作中进行思考,敢于提出意见和建议,针对环境的改变及时调整不适宜的方面,坚持持续改进。三是必须全员贯彻严格执行。制度的关键是落实,落实的表现是执行,执行的前提是知晓,抓实这几个环节才可实现以制度要求,以制度约束,以制度激励,以制度管理的目标。
  二是加强素质建设基础,通过素质的提高推动管理水平不断提升。人员培育是班组建设的关键。班组建设的成就最终由人员的素质来体现,包括班组长的素质和班组成员的素质。班组制度的建立和执行都需要一定的素质要求,素质建设是班组建设的重要环节。
  ——培养政治素质高、能吃苦、肯奉献的队伍。班组是生产任务的实施者,面对工作环境相对较差和工作任务相对较重的现状,员工只有对岗位有了正确的认识,才能发挥吃苦耐劳、甘于奉献的精神,才能形成一支具有团结实干作风的队伍。
  ——培养业务熟练、技术精通的队伍。精通业务的人员会及时发现运营管理中的不足并提出改进措施,促进运营管理水平的提高。熟练业务技术是提高效益的直接体现,作为高速运营管理的窗口行业,熟练技术业务还可促进行业形象、公司形象的树立。
  三个能力:
  一是业务指导能力。班组长作为收费现场的组织者,必须具备较强的现场指挥能力和业务指导能力,通过自身业务水平不断提高,带动班组整体业务水平的提升。二是协调组织能力。针对劳动力密集和员工驻站生活的特点,班组长既要组织好工作,也要组织好员工的生活。要使班组成为团结的集体,具有较强凝聚力的集体。三是开拓创新能力。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创新越来越快,对技术要求越来越高,新技术、新措施、新方法的出现必将在加强管理、降低成本、增加收益等方面起到积极的作用。通过业务技术创新、工作方式方法改进推动班组管理水平的提高,促进公司整体经营、管理水平的提高。
  四个步骤:
  一是选配高素质的班组长。
  提高班组建设水平,关键是选拔和培养具有一定文化程度、年龄适宜、技术熟练、责任心强、会管理、能团结人的员工担任。班组长是全班组的直接组织者、领导者、指挥者、管理者和教育者。班组长如何发挥好自己的作用,班组长自身的素质如何,将决定整个班组工作的成效。根据运营管理工作的具体情况,对班组长要有较高的要求:
  1、要有较高的政治素质,班组长必须坚持党的基本路线,拥护国家改革开放等重大方针政策,政治上要当明白人。要有开拓精神,坚持实事求是,具有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品德,善于走群众路线,有高度的事业心和责任感。
  2、要有较高的业务技术素质。班组长应当是本班组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业务技术尖子,同时善于学习新知识、新技能,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技术能力。
  3、要有较高的管理能力。班组长应当既能实干又会管理,要有较强的管理意识,具有管理型人才的思维方式。同时要有组织能力,鼓动能力,能充分调动和发挥班组成员的积极性、创造性,能使班组团结友爱,把班组建设成“第二个家庭”。
  4、必须具备良好的身体素质和实干精神。班组遇到难活、重活、累活,班组长都要走上第一线身先士卒带头干,体现模范作用。
  5、必须具备一定的文化素质。班组长的文化水平起码要能够满足工作的需要,目前以中专或职高水平为宜,同时还要考虑技术进步,公司发展的需要。
  二是建立一整套适合班组建设和运行的规章制度。
  1、建立班组例会制度。通过例会的形式讨论班组工作计划并制定实施方案和步骤。通过例会确定工作重点和及时总结工作,使班组不断进步。
  2、建立班组学习培训制度。班组人员综合素质参差不齐,但人员比例很高,决定着工作的质量、任务指标的完成和企业的发展速度。学习和有针对性的培训是提高员工素质的有效途径,是推动企业发展的基础工作。
  3、建立班组交流制度。企业的发展是通过全面工作水平提高来体现的。班组交流可以借鉴先进的管理理念、管理知识、工作方法;班组交流可以见微知著防止不良现象发生;班组交流可以取长补短,提高认识,统一思想,统一工作方向,形成团结的氛围。
  4、建立班组个人档案。班组内通过考核的形式,考察记录班组成员的业务情况、文化水平、工作数量、工作质量和先进事迹、突出贡献,为评优和选拔骨干创造条件。
  5、建立班组考核制度。实践证明考核机制是非常有效的,是切实可行的管理手段。班组考核制度的建立将有效的促进班组人员荣誉感、责任感的加强,有效地促进班组凝聚力的加强,有效地促进班组竞争意识和竞争本领的提高。
  6、建立班组长挂职轮岗培训制度。班组长到机关部室挂职培训学习,可以扩大视野,树立全局意识,提高管理和指挥能力。这期间选拔表现突出的班员代行班长职责,使班长、班员都有了锻炼的机会。激发了班组成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形成班组人才培养机制。
  三是进行系统的教育和培训,分四个环节。
  第一抓好基础业务技术教育,提高班组技能水平。组织收费人员熟练掌握基本技能,定期进行培训和考核。通过班组熟练的业务技能,过硬的业务本领实现高速公路快速通行,保证收费任务和各项指标顺利完成,更好地体现“四个形象”。第二有针对性的指导,在全面了解班组长能力水平、潜能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制定培训计划和有方向性的培养。第三推行班组长挂职轮岗培训,培养班组长管理能力和大局意识。第四组织班组长座谈会,以多种方式交流班组管理经验,探讨班组建设方向,既宣传经验心得,又相互启发和激励。
  四是做好人才开发。
  在培养的基础上,建立班组梯队建设机制。在班组管理的过程中,充分调动班组长和员工的能动性,积极提供锻炼的舞台,既重使用,也重教育,同时注重管理和资源开发。为班组长开拓更广的发展空间,为班组建设提供良好的氛围。
礼貌成 2019-5-20 14:57:13
我十目一行也还是看不懂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Xizi_A8vrTwcL 2019-6-3 16:19:44
天书奇谭,建议列为中文专业博士学位答辩翻译必考题目。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QQ|手机版|精益人 ( 沪ICP备19004111号-1 )|网站地图

GMT+8, 2025-1-4 06:59 , Processed in 0.249245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Lean.ren X3.5 Licensed  © 2001-2030 LEAN.R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