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气 21753

德国逆向物流废弃物处理成功经验 _ 工业工程网 [复制链接]

IELALA 2010-10-3 01:21:29
  逆向物流与传统供应链相反,是为了实现价值恢复或合理处理,而对原材料、中间库存、最终产品及其相关信息从消费地到起始点有效实际的流动所进行的计划、管理和控制过程。逆向物流与正向物流是亲姊妹,但在我国物流领域,往往轻视了它的作用。与舞台聚光灯下的正向物流相比较,逆向物流似乎一直隐藏在后台的阴暗处。
  逆向物流中废弃物处理是很重要的组成部分,所谓废弃物处理逆向物流主要是指将顾客所持有的废弃物品回收到供应链上进行再加工和处理。在这方面,德国处于世界的最前沿。
  德国逆向物流废弃物处理的成功经验
 (一)完善的法律制度
  德国先后颁布了《垃圾处理法》、《避免废弃物产生以及废弃物处理法》、《关于容器包装废弃物的政令》、《循环经济与废弃物管理法》等法律。
  德国于1991年实施《包装条例》,首次就废弃包装的重新利用及利用比率进行了全面规定,并强制要求生产商和经销商必须负责其产品包装的回收和处理。目前,德国政府正着手出台第三版的《包装条例》,计划对所有一次性包装饮料一律征收25欧分押瓶费。《包装条例》历经17年,基本原则没变:首先尽量避免产生包装垃圾,一旦包装垃圾无法避免,就要优先寻求再利用,尤其是材料的利用,然后再考虑能量上的利用和无害化的清除。
  (二)针对“电子垃圾‘施行双行市场准入制度
  市场准入制度是各国为克服“市场失灵‘进行国家干预而采取的重要法律制度。而双行市场准入制度的主要用意在于:既有优先性市场准入制度,又有限制性市场准入制度;既对生产电子电气产品的产业适用市场准入制度,又对从事“电子垃圾‘处理的产业适用市场准入制度。
  在德国的《循环经济法》中规定,电子垃圾的处理原则上由生产者和使用者负责。
  (三)绿色标识制度
  绿色标识制度就是通过简洁清晰、表意明确的标识来展示产品的相关性质,并以此促进包装废料的综合循环、回收利用和无害化处理。
  德国经济界依据《包装条例》成立“德国二元体系‘协会,推行“绿点‘计划。即德国包装材料的生产及经营企业要到“德国二元体系‘协会注册,交纳“绿点标志使用费‘,并获得在其产品上标注“绿点‘标志的权利。协会则利用企业交纳的“绿点‘费,负责收集包装垃圾,然后进行清理、分拣和循环再生利用。绿色标志使用费交纳多少取决于包装垃圾再生利用的难易程度。
  (四)有效回收和再利用废弃物制度
  根据用途不同,德国一般把包装分为保护产品运输中不受损害的运输包装,容纳和保护商品的销售包装,以及装饰性包装。
  装饰性包装是销售包装的附加包装,并非出于卫生、保质或者保护商品免遭损害或污染的目的。《包装条例》规定,商家必须回收这些大多是出于美观而采用的包装。对此,不少商家考虑到回收费用而放弃了装饰性包装。
  运输包装主要是为了方便商品运输,保护商品在运输过程中免受损伤或者保证运输安全。《包装条例》规定了生产商和营销商对运输包装的回收利用义务。对此,一些行业明显增加了可多次使用的运输包装的比例。
  销售包装主要是为了减少生活垃圾,同时也减少开支。在德国,商场、超市备有的塑料袋都要收费,理由是消费者使用塑料袋造成对环境的污染,故要承担一定的治理费用。你会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语句:“请您用布口袋,而不用纸袋或塑料袋购物!‘、“请您直接买面包房里不带包装的面包!‘。
  对于饮料包装,《包装条例》特别强调要使用可多次重复利用的饮料包装,并且必须达到72%。如果多次使用的饮料包装达不到这一比例,一次性饮料包装享有的免征押瓶费的规定将被取消。2003年1月1日开始,在德国购买一次性包装的矿泉水、啤酒和可乐、柠檬等,必须交25欧分的押瓶费,顾客退瓶时商家返还押金。其目的是限制使用对环境易造成污染的一次性塑料、金属和玻璃包装,提高可多次重复使用的饮料包装的比例。
  (五)垃圾分类制度
  废弃包装品的回收再循环依赖社会各方面的合作,为此德国推行了严格的生活垃圾分类。废弃包装中,纸制包装投入专门投放废旧报纸、杂志的蓝色垃圾桶,玻璃瓶罐按颜色不同分别投入不同的玻璃桶内,铝、白铁皮、塑料等轻型包装材料则投入专门的黄色垃圾桶;生活垃圾则投入褐色垃圾桶,由环卫部门直接焚烧处理。各种包装材料一般都经过分拣,然后进入不同的工业部门回收利用。
6冷酷无情9 2019-5-18 14:04:15 来自手机
前排,哇咔咔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windy-520 2019-6-4 13:27:41
我擦!我要沙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QQ|手机版|精益人 ( 沪ICP备19004111号-1 )

GMT+8, 2024-5-2 23:32 , Processed in 0.204534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Lean.ren X3.4 Licensed  © 2001-2030 LEAN.R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