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如何走新型工业化之路?12月5日,省经贸委组织了一个“江苏省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专家座谈会‘。在会上,以中国工程院院士、东南大学校长顾冠群为首的十多位专家以及沙钢、斯威特等企业代表,纷纷讲述了自己的体会及建议。大家都提出了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目前不少企业对信息化普遍存在着一种“冷漠症‘。
所谓“信息化冷漠症‘,其主要表现是企业对信息化缺乏热情。江苏省纺织集团总公司副总裁邢伯龙对此体会颇深。今年6月份,他带了100多人去美国参加一个国际展览会,无锡有个纺织企业2天就接到了一年的订单,“美国人说,你们的东西很好,但以前不知道,你们回去后,也不知道怎么找你们。这说明我们很多企业还没有利用互联网与外商做生意。‘还有一个巨大的反差是,外商来我省办企业,都要把信息化作为像“五通一平‘的基础工程那样去做,如德国一个企业在我省办了一个加工厂,其中的信息化系统非常完备,凭借着这个“神经中枢‘,德方老板坐在国内就可以如意运作加工厂的业务。相反,我们的许多企业上再大的项目,也不会想到增加信息化功能。这种“冷漠症‘比比皆是。
正如河海大学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刘家鑫教授所认为的,信息化全面渗透到工业化后,就会引发工业生产、管理、设计、物流等过程中的创新,从而导致流程、机构、体制等方面的变革。既然有那么大的好处,为何企业会对信息化如此“冷漠‘呢?
首先是企业自身的问题。企业对信息化存在着观念上的误区:一是以为信息化仅仅是“上网‘。搞个网站或是制作个网页就算完成信息化了。结果,不少网站老是以同样的面孔示人,一两年没有变化。有的电子邮箱则形同虚设,访问者发出的信函全都如泥牛入海无消息,许多商机就这样溜走了。二是为信息化而信息化。企业关心的是添置了多少设备、多少软件,而不是关心如何能够使信息化真正为企业所用,让它转化为生产力和企业竞争力。三是盲目追求一步到位。在选择软件时没有考虑是否实用,结果造成巨大的浪费。四是员工的不认同。因为信息化带来少环节、高效率、透明化的管理模式,这往往涉及各部门权力的重新分配。如江宁有一家私营企业,老板愿意搞信息化,两个副总怕受监督,坚决反对。结果,该企业至今仍徘徊在信息化的门外。
但专家们同时指出,企业信息化停滞不前,“板子还不能打在企业一方身上‘。软件商们的无序竞争也是造成“冷漠症‘的重要原因。东南大学校长顾冠群说,一些企业老总刚刚放出风说想搞信息化,就会有几十个软件公司来推销产品,都说自己产品好,能解决一切问题,搞得老总们一头雾水。而事实上,国内的软件制造商设计出的软件多是标准化软件,缺少个性,但100个企业有100种不同的需求,怎么可能用同一种软件呢?结果,不少企业购买了不能用的软件而大呼上当。东南大学机械工程系的汤文成教授曾受邀到常熟的一家服装厂,该厂花了7万多元买来一套软件,“可打开一看,根本不是服装设计软件。这种软件市场上最多卖1万元。‘据了解,全国的企业每年因购买不能用的软件造成的损失达7亿多元。企业投了巨资搞信息化却跌入陷阱,于是对信息化“谈虎色变‘。
要消除企业的“信息化冷漠症‘,首先必须解决企业的认知困惑。刘家鑫教授说,专家们要主动去“布道‘,让企业知道搞信息化能得到什么好处。“如无锡的惠山区有5000多个企业,这些企业不是没钱搞信息化。那儿有个村请我去给老板们上课,他们很想搞信息化,就是不知道怎么弄。我就给他们讲为什么要实行信息化,包括如何进行网上营销、如何降低交易成本等。这些企业听了后,跃跃欲试,对信息化非常感兴趣。对于企业来说,他们最关心的是搞了信息化能为企业带来多少效益。因此,我们应把一些成功的案例做成光碟,告诉企业,人家是怎么搞信息化的、搞了后赚了多少钱。‘刘家鑫教授还说,现在宣传上有一种误导,似乎企业信息化就是ERP(企业管理信息化)。其实,应该让企业知道,企业信息化除了ERP外,还包括产品的信息化、经营的信息化。企业应根据自身的实际需要选择信息化方案。
此外,还要健全中介服务机构、规范软件市场。专家们指出,可以借鉴工程项目上的监理制度,建立企业信息化监理机构。这些“监理‘可以由专家、机关人员、企业等方面的代表组成,任务就是监督中介公司以及软件公司的行为,确保为企业提供高质量的信息化服务。据悉,我省即将启动一项名为专家技术援助的计划,目的就在于帮助企业解决信息化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提高企业信息化项目实施的效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