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大多数的ERP和SCM系统提供的是不完整的CPFR(协同计划、预测与补货)信息,它们采用简单且无法选择的预测模型、非个性化的订货协议、僵化的MRP运算、封闭的运行平台和不科学的统计方法,这些不仅没有使供应链计划产生出可靠的信息,反而加剧了供应链的波动,进一步影响了企业的柔性能力。
中国制造业正在丧失柔性能力
易观国际持续研究发现,中国制造型企业的柔性能力正在逐渐丧失,并对整个供应链绩效表现产生不利影响。易观认为,制造型企业的柔性能力主要反映在供应链管理与生产运作上,服务水平则是柔性能力的最终表现。所谓服务水平可分为两类:一是对内服务,二是对外服务。对内服务主要覆盖从采购到生产的流程,对外服务则主要覆盖从生产到销售(包括分销与终端零售)的流程。对内服务的服务水平指标主要包括:准时到货率、生产物料一次性可得率、准时采购订单履行率等,对外服务的服务水平指标主要包括:准时销售订单履行率、生产计划准时完成率、准时订单履行率等。
调研统计结果表明,2005年中国制造型企业的服务水平表现达到了新低,以准时销售订单履行率(加权平均统计算法)为例,84.92%的中国制造商的平均水平低于80.00%。产生这一后果的主要原因是:企业持续收到“问题订单‘,这些订单包含的品类越来越复杂、交货期越来越短、工艺要求越来越高。因此,制造企业必须面对多品种小批量的采购、数量众多的供应商、计划波动、生产线不断切换等问题,导致柔性问题进一步严重化。
综合来看,导致中国制造型企业丧失供应链柔性能力的主要因素有三个:“长鞭效应‘的持续影响、多品种小批量的生产模式和供应链上下游企业间缺乏协作能力。这三点因素导致整个供应链从销售终端开始波动,并将这种波动向上游不断扩散,整个供应链的灵活性和适应性表现极差:
1、“长鞭效应‘的持续影响导致企业无法进行准确预测、不能对市场变化做出及时反应、承担过高的库存风险、恶化的供应商关系、企业计划性被削弱等问题。当“长鞭效应‘与企业内部问题叠加时,问题表现得更加严重。
2、 多品种小批量的生产模式导致大部分下游企业需要面对比成品层面更复杂的物料与在制品管理、频繁的生产线切换、众多的供应商和复杂的生产排程。而上游供应商则需要面对频繁和多样的采购订单、无法形成经济批量的生产计划、紧急要货申请等问题,这样的问题在零配件供应商那里表现得更为严重,因为他们往往需要应对来自多个下游客户的“问题订单‘。
3、 缺乏供应链协作则导致企业间信息闭塞、无法了解上游企业供应能力、企业间的供应链计划(SCP)存在巨大差异,因此供应链上各企业之间也难以保持一致的供应链运作目标,供应链过程缺乏连续性。
基于信息技术的供应链协同
随着柔性问题的进一步暴露,中国制造型企业显然已经感受到提升供应链协作能力的紧迫性,利用信息技术实现供应链协同正成为超越传统供应链协作的最佳选择。
供应链协同强调上下游企业间拥有一致的运作目标,能够充分共享信息资源,共同完成计划、制造与补货工作。由于供应链协同强调最大化地利用外包资源,并使供应链上下游企业保持一致的“步调‘,因此企业的柔性能力将得到有效提升。目前,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对导致供应链柔性问题的三个主要因素都已经有了一系列的解决办法,其中VMI(供应商管理库存)、CPFR是典型代表。
VMI
应用VMI模式的初衷是削弱“长鞭效应‘对柔性的影响,由第三方物流服务商和上游供应商负责企业库存水平的控制与补货工作。VMI的实质是一种以自动补货协议为前提的流程外包行为,即将库存管理流程外包给{词语被屏蔽}供应链合作伙伴。VMI模式要求共享计划和库存信息给上游企业,实现供应链上的紧密协作,增加整体联动效应,有效提升柔性。由于信息的透明和对时间的压缩,VMI能够有效抑制“长鞭效应‘,并降低供应链各个环节的库存水平。
在基于信息技术的供应链协同模式下,上游供应商或第三方物流服务商能够登陆企业的信息平台对生产物料的库存消耗状况和生产进度进行观察,并做出本企业在生产时机、补货时机、补货批次和补货批量上的准确判断。供应商在下游客户企业库存消耗的同时便可以同步进行生产,而在对方库存消耗到一定程度时便可实现及时补货。VMI模式集中体现了流程外包、并行工程的思想,正在广泛应用于电子制造、汽车制造等领域。
但值得注意的是:VMI的应用有两种明显区别的模式,其对信息系统也提出了不同的需求。一种是第三方物流中转服务,另一种是供应商直运服务。前者主要适合供应商数量众多、物料SKU层面繁杂、库存单品价值高、配送复杂的企业,采用第三方物流服务商对供货进行集/散工作可以有效实现流程优化、成本降低和更高的服务水平。后者主要适合物料SKU层面简单、供应商协作能力较强、库存单品价值高、在地理位置上相互接近的企业,供应商可以在此条件下实现多批次、小批量的连续补货。
在第三方物流中转服务模式下,物流服务商需要实现与上下游制造企业双方系统的集成,并拥有一致的实物编码标准。在供应商直运服务模式下,下游企业需要拥有开放的信息平台,保证实现多个供应商能够同时登陆系统,并实时更新库存和生产计划信息。
CPFR
VMI局限于企业与其一级供应商实现协同,而CPFR则强调整个供应链上的参与者都能够以终端需求为目标制订计划、实现预测和补货。纵向来看,CPFR将对现有企业流程进行根本调整,核心流程将为协同工作开放接口;横向来看,CPFR要求供应链上下游企业保持一致的市场预测、计划目标,并在企业间实现协同补货。CPFR的实质是让流程相互深入到上下游企业的组织内部,实现供应链过程的一体化。
但就目前情况而言,CPFR不仅在中国,而且在全球范围内的应用都面临相当多的困难,相对而言,它目前比较适用于快速消费品生产或供应链层级较少的行业。在CPFR框架协议指导下的零售商、分销商和制造商需要保持一致的市场预测结果、一致的预测方式/模型,这将有利于企业同步设定相关计划。CPFR是目前已知削弱“长鞭效应‘最有效的方法之一,但目前只有少量软件产品可以提供完善的技术支持,大多数的ERP和SCM系统提供的是不完整的CPFR信息,它们采用简单且无法选择的预测模型、非个性化的订货协议、僵化的MRP运算、封闭的运行平台和不科学的统计方法,这些不仅没有使SCP(供应链计划)产生出可靠的信息,反而加剧了供应链的波动,进一步影响了企业的柔性能力。
总体来看,不论是VMI、CPFR还是JIT供货,都有其一定的目标企业群体,具有不同需求特征的企业会选择不同的应用模式,而且不同行业的应用程度也会各有差别。同时,只有企业间达成一致的共识,才可能实现持续的供应链协同。
新技术的应用
除了常见的管理软件系统外,有两种新技术的应用也在为实现供应链协同和提升柔性能力发挥重要作用:一个是APS(高级计划与排程),另一个是RFID。
大多数情况下,APS并不适合作为一套独立的系统存在,其更适合作为SCM系统的计划优化引擎。由于APS基于供应商产能、多级预测结果等各种跨组织约束条件进行排程,并采用人工参与的综合反馈控制结构,因此其产出结果具有更高的稳定性和对执行的指导意义,对提升柔性能力有着重要影响。
RFID技术的应用则将有利于企业实现实时、透明、可视的供应链管理,RFID技术 不仅将提供供应链协同的必要手段,而且也可用于生产线上的在制品控制和工艺流程控制,帮助管理者对具体运营情况进行及时调整,增强控制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