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益生产公司除自身开展精益生产管理外,一般还会要求供应商采用一些“精益生产衡量准则”(绩效指标)以改进其生产过程,如:首次通过率(FTT)、进料到交货总时间(DTD)、按计划生产(BTS)、设备总效率(OEE)。并给予这四个绩效指标以定义如下:
1. 首次通过率(FTT):第一次就可以符合品质要求的产品件数的百分比;
【计算公式】:[进入过程的件数 -(报废品+返修+退货)]/进入过程的件数
2. 进料至交货总时间(DTD):是指原料进厂至成品出货之间所经过的时间。
【计算公式】:单位时间产量=每天生产数量/每天生产时间
进料至交货生产时间=[库存(库存+在制品+成品)]/单位时间产量
进料至交货总时间=进料至交货生产时间×24/每天生产时间
=(每天生产数量/每天生产时间)×(24/每天生产时间)
3. 按计划生产(BTS):BTS的结果是代表一个工厂按计划生产的完成情况。
【计算公式】:产量绩效=实际生产数/预计生产数量≤1
配比绩效=实际按照计划生产的数量/实际生产的数量或计划量两者中较低者
顺序绩效=实际按照顺序生产的数量/实际按照计划生产的数量
BTS=产量绩效×配比绩效×顺序绩效
4. 设备总效率(OEE):是用来测量一项设备的使用率、性能效率以及良品率;对一瓶颈作业而言OEE是测量设备产能效用指标;
【计算公式】:OEE=使用率×性能效率×良品率
使用率=机器实际运转时间/机器计划使用时间
性能效率=制造总件数×理想周期时间/机器实际运转时间
良品率= [制造总件数-(退货+返修+报废)]/制造总件数
企业开展精益生产管理,需要在质量管理体系的平台上有计划的投入改进。如:
1、零部件原材料库存管理:‘免检’产品应尽量采用直接上线的收货方式,减少库存量。应合理规划仓库,严格执行“6S管理制度”和“仓储管理制度”,确保迅速的收发产品。监视库存量,对于需求量大、金额高、储存空间大的产品应要求供应商将产品通过中转库转送生产现场。规划搬运方式,确定搬运工具、盛具、路线,必须做到以最少的时间将产品搬运到指定地点,并确保产品免受损坏。
2、制造现场布局管理(合理化布局生产线,按“一个流”的原则):
1)设备U型布置;2)按加工工序排列设备;3)材料同步流动;4)站立式走动作业;5)一人多能,多岗;6)按节拍生产,无等待;7)在制品最少化,等。
资料下载地址:
《SQDCME+F目标管理表单实例》目标管理资料免费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