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气 4841

职场女人变狼生存法则 [复制链接]

中夜栀子 2022-5-4 21:55:29
女性的内省能力较之男性发达,因为传统的制约,女性在生活,特别是职业生涯中,具有很强的“劣等感”
      
      
职业女性常常夸大自己的劣势和弱点,倾向于这样的考虑:自己什么都不行,因而很容易转入消沉。
  从讨厌自己,到萎靡不振、听天由命的过程里,职业女性的视野开始变得越来越狭窄,自己的长处和优势都看不见了。比如,“工作不能和男人比,女人太傻了。”“女人工作就是找个事情做,不能认真,还得依靠男人去拼。 ”
  “女孩子别在工作上折腾,把家和孩子弄好了就可以了。”
  狼性女人游戏职场
  或许你会认为女性自我“劣等感”令人沮丧,其实,这种“劣等意识”是狼性心理的动力源泉。心理学认为人具有补偿劣等感的心理倾向,具有力图弥补缺点的天性,只要你意识到这种“补偿劣等感”的心理特征,你就可以把自己由于“劣等意识”而导致的悲观、无奈变为进一步完善自己的奋斗契机。
  实际上每个人都非常渺小,无论男人,还是女人,每个人的奋斗实际上就是不断地弥补自身劣等感,并在弥补过程中艰难成长的过程。
  孟子说:“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孟子的观点其实不仅是在说道理,而是与人的心理规律非常吻合,我们只有在发现自身弱点、觉得自己被“劣等意识”折磨的时候,我们才真正找到了奋起直追的成长的机会。
  职业女性常常受到这样的意识折磨:体力不如男性经不住满负荷的节奏,升迁机会少不如男性,拼搏受到歧视…;…;等等,这时,你先不必畏缩或自责,当你的心中积累了足够多的负面能量时,你需要的做是把它转化为能够促进自己发展的能量,请看以下这个心理学公式:
  “发现自身弱势——女不如男(产生劣等意识)痛苦抑郁(能量积蓄)——爆发(补偿)——自我进步”
  这就是女人狼性心理公式。职场拼搏也是一场“游戏”,女人和男人同是游戏参与者,按照这个公式来分析自己的职业人生,我们就会用游戏式的态度来坚强地面对自己。
  此时此刻,你的狼性意识已经悄然沸腾了…;…;
  职场里有这样一种现象,在公司里,某个员工捅了娄子,做得不尽如人意,如果他只是说一句:“对不起,下次注意。”然后一如往常地行为做事,我们似乎感到非常生气;如果他反复地做“深刻检讨”,我们会感到心里很舒服。
  职业女性的独特的长处之一,是自己的执著能力和反省能力。每当接受一个任务,都会事无巨细地准备和计划,在动手之前,不仅会预测失败时的情况,而且一旦失败就会陷入自责而无法自拔。
  刘小姐,23岁,行政文员,行政工作虽然琐碎,但却是事小责任大,刘小姐做的事情多,犯的错也很多。她对我说,我本来不想把这些小错放在心上,可是经理就会批评我不吸取教训,我就深刻检讨,程度越来越“深刻”,经理反而很满意,可是这样半年下来,我越来越觉得自己特别笨。
  职场里的女人老实厚道应该有个底线,所谓的深刻检讨只是在取悦自己的上司,而对自己没有积极的意义。怎样才能认真反省自己的失误,在不影响心理的前提下,度过职场挫折期呢?
  要把失败的行为和自己区别开来,把失败中的“自己”和得知结果并接受教训的“自己”区别开来。如果自己的做法没有奏效,摒弃了就可以了,一个方法不行换一个方法就是了,别因此而否定自己的努力,说“这么一点儿事情都做不好,我太没用了”。做法和自己是两回事,混同起来只会让心情越来越糟。
  只有你精神饱满地尝试新的方法,你曾经的失败教训才会真正地有借鉴和帮助,反之,你只会在公司里越来越难堪。
  失败的原因归结为“行为”而并非自己,每当这样的行为数量增加后,你个人的选择能力就会越来越高,这就是为什么有的职业女性能够每次失败后,个人能力得到了加强,并且遇到类似问题可以镇静自若的心理原因。
  狼性女人总会有一群“恶友”当道,可以不拘小节,口无遮拦,相互捉弄,能够一起恶作剧的朋友,这种交友方式似乎颠覆了传统的“朋友观”,但在心理学上有着积极的作用。
  把担心露怯、失礼等等价值标准束之高阁,随心所欲的人际状态可以有效地缓解自己的压力和紧张。我们都知道朋友圈子可以增加自己的快乐,放松心理负担,但是,通常有两种消除压力的方式,一个是自己消除,不被人和任何事情分心,一个人独处,这是很多女孩子“发呆”的心理原因。
  另一个是在好友面前无所保留地放松自己。
  建议你和好友无话不谈,略带刺激的不客气的真心话有时能引起激烈的争论,这样的减压效果特别好。
  不要封闭自己,也不要把友情弄得过分正规和严肃,朋友只有和快乐联系在一起,而不是利用,那么你在职场中疲惫不堪的心灵才会在“恶作剧”中得到缓解。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QQ|手机版|精益人 ( 沪ICP备19004111号-1 )|网站地图

GMT+8, 2024-12-22 13:17 , Processed in 0.272734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Lean.ren X3.5 Licensed  © 2001-2030 LEAN.R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