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式质量道路的未来(一)
编者按:饭塚悦功博士系东京大学工程学院教授,日本质量管理学会原会长。2006年“戴明奖”获得者, 1996年、1998年、1999年、2002年、2003年、2006年和2009年日经质量管理著作奖得主,2010年获美国质量协会的弗瑞恩德?马卡德(Freund-Marquardt)奖章。就日本经历众多挫折之后如何再次以质量立国,饭塚悦功博士发表有专题演讲。本文系演讲整理所得。 2011年3月11日大地震后,日元汇率一路飙升,“日本制造”产品的市场也跌入前所未有的低谷。与此同时,世界经济发展形势日益艰难,为日本经济的发展前景更添隐忧。 这些都让我们不得不去思考一个问题:长期以来带动日本经济发展的制造业还能保持持续增长的态势吗?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得自我反省:日本制造业辉煌时代功不可没的企业管理工具——质量管理,还能继续有效地发挥作用吗?日本曾有的“质量领袖”光环已经完全褪去了吗?企业管理渐渐不再以质量为中心了吗?换而言之,日本还能以质量立国吗? 经济低迷 2011年3月11日的大地震仍持续影响着日本经济和整个日本社会,地震和海啸导致的死伤人数超过2万人,有30万人依然流离失所,住在临时帐篷里。 福岛核电站冷停堆让整个状况雪上加霜。彻底解决需要三十多年的时间,核泄漏所带来的影响更是难以估量。受地震和海啸影响的制造厂,尤其是中小型制造厂,无法立刻恢复生产线的运转。在此期间,他们的客户会流失到其他国家,谁也无法保证,在这些制造厂恢复生产之后,客户会“回头”。 祸不单行,日元升值也极大地阻碍了日本经济的复苏。人口日益老龄化使得工业产品的国内市场大幅缩减,也让日本企业更难从国内市场获利。 大多数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状况都有类似情况,所以日本企业只能到发展中国家寻找商机。然而,这些新兴发展中国家的制造企业也越来越有竞争力。相比受日元升值所累的日本,这些国家的制造成本更低:泰国低一半,中国低三分之一。日本企业只能靠质量和科技取胜,但发展中国家也正在这些方面快速跟进。 虽然日本制造商的业绩以及对日本经济的贡献不尽如人意,但是他们整体的销售额还不算太糟。日本国内市场的销售额趋于稳定,国际市场的销售额也在提升。同时,日本制造商在外国投资,会促进当地就业,推动当地GDP增长。当然,他们没有推动日本GDP增长。 在国内市场对工业产品的需求日趋减少的情况下,人们把希望寄托在几乎占日本GDP总额70%的服务业,希望服务业能发挥竞争优势,推动内需。然而,服务业通常不具备太强的竞争力,而且也同样受到外国企业的强势冲击。大力发展适应老龄化社会市场需求的非制造业(如环保、能源、医疗、护理等)是日本经济复苏的一条可行之路,但这些产业的发展和成熟也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做到的。 如同欧洲的许多国家一样,日本的财政状况也陷入了危机,累积财政赤字高达GDP总额的两倍。2012年国家预算的50%要靠发行国债来支撑,这种情况是极其罕见的。如果有突发状况引发信贷危机,将会给日本财政带来不堪设想的严重后果。相比欧洲,日本当前的财政状况更为动荡,令人堪忧。 质量时代 日本曾凭借质量保证经历了经济迅猛发展的辉煌时期,现在还能靠质量取胜,复苏经济吗? 日本二战后的经济奇迹得归功于用质量说话,因此,在20实际80年代,日本被誉为“质量领袖”。那么,质量是如何推动经济蓬勃发展的呢?20世纪70年代,日本正处于经济快速发展阶段,当时工业产品的大众化更是巩固了日本经济的发展。 正如当今中国和印度年经济增长率高达10%一样,20世纪70年代的日本经济发展迅猛。当时的制造业凭借全面质量管理指导企业生产出高品质的产品,造就了鼎盛的日本国民经济。 那么,质量为何能在工业产品大众化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呢?企业运用各种工程知识设计并生产出有用的产品。为了获得成功,企业必须熟悉技术细节,理性设计产品及流程,管理生产流程,建立企业管理体系,从而生产出符合顾客需求的产品。 一旦企业能以较低成本生产出消费者乐意购买的高质量产品,就能保持长期盈利。这是企业走向成功的方法之一,质量管理则是这种方法的支撑。 换而言之,日本以“质量领袖”获得了成功,这要归功于当时质量是满足顾客需求的重要因素。在工业产品大众化推动经济快速发展的时代,质量是在市场竞争中胜出的法宝。但是,作为一种企业管理工具,质量也应与时俱进,以变应变。 搜索young6668添加微信公众号获取最新公开课招生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