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气 24818

2008中国采购研究报告一 _ 工业工程网 [复制链接]

女女 2010-10-3 01:03:24
戴定一吴志惠
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
2008年11月
近年来,不管是国内还是国际上,物流与采购的发展都十分迅速,并呈现出彼此融合成为供应链管理的趋势。我国的物流由于在《国民经济和{词语被屏蔽}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中第一次确立了其产业地位,从而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的新时期。但是我国的采购如何发展,至今还缺乏整体的研究和共识。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作为全国采购领域的行业组织,以推进我国采购现代化的发展为己任。本报告就是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经国内采购界权威专家研讨后形成的第一份较系统的采购发展报告。本报告的宗旨是,在深入研究全球采购发展的普遍规律基础上,分析总结我国采购和供应管理的现状、问题,提出未来发展的方向和工作思路。
  采购主要包括企业采购与政府采购两大类,尽管二者在具体方法上会有类似之处,但前者以经济效益为本,后者以{词语被屏蔽}效益为本,有着根本区别。本报告除了特别说明以及在专门的章节中论述政府采购之外,一般所说的采购均指企业采购。
一、国际上采购发展的历程和特点
(一)采购发展的历程
在概括国际上采购发展历史的时候,我们力求简化而不失最主要的逻辑关系。我们注意到,在研究采购发展历史时,国际上一般是把采购发展与采购知识体系的建设与发展联系在一起,因此通常会把采购发展的起点定在十九世纪末,标志性的事件是当时有若干以采购为主题的论著问世,其中1887年马歇尔•柯克曼出版的《铁路用品的解决对策——采购与处置》一书被专家确定为“第一本采购专著”。但是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前后,采购还只是企业内一种不甚被重视的职能,采购知识体系也只是以采购文书的管理为主要内容,发展缓慢。
  两次世界大战期间,由于市场物资短缺,企业的销售已经不成问题,采购供应的矛盾上升。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采购职能的独立性进一步凸现,采购知识体系的发展才进入一个不断丰富、不断深入的历史轨道,其内容逐步涉及到采购的技术方法、绩效考核、岗位设置、人员资质认证等。观察这段发展史,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尽管采购职能遍及各行各业,但是迄今为止,推动采购及其知识体系向前发展的主要动力是制造业,特别是那些发展特别迅速的制造产业,如汽车、IT制造等。遵循这个思路去观察、分析,是寻找国际上采购发展规律的捷径。
  我们的观察就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开始。当时处于工业化时代快速发展时期,制造业是以规模化、标准化为特点的,因此采购的核心价值也就定位在如何降低购进成本。所采用的方法主要是规模化采购和议价谈判技术,这些操作性的内容构成了今天我们称之为“采购员”的职能,在西方的采购知识体系中,这部分内容按美国纽约圣约翰大学供应链管理专家舒因教授(Eberhard E. Scheuing)的模型,被概括为“purchasing”的功能。进一步的研究发现,采购的重要性还与企业处在产业链的位置有关,如果处在产业链的前端,就会出现“牛鞭效应”,即最终需求的微小变化也会使得上游企业的采购和库存产生巨大的波动,从而形成市场风险。因此这个发展时期,对于部分处于制造业上游的企业来说,采购不仅仅是降低成本问题,还有熨平市场波动,保证稳定生产的任务。时至今日制造业与当年相比早已不可同日而语,但是降低购进成本和减少“牛鞭效应”仍然是采购和供应管理最基本的两大挑战。
  到了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由于石油危机凸现,制造业的平均利润率普遍下降,单靠大宗物资的采购成本控制已经没有多少挖潜的余地,全方位的精细化管理提到日程上来。此时的制造业也在“规模化、标准化”的基础上提出了 “精益制造”的发展方向,要关注每一个细节的品质,追求质量,树立品牌。采购不得不面临“数量与品种”的关系如何平衡的问题。过去在规模化生产时期依据“二八法则”专注大宗物资的采购价格曾经是行之有效的,但现在已经不能满足要求了,因为要考虑的因素越来越多,不仅是所有的采购品种,还有物流方式、结算方式等都进入精细管理的视野。采购“总成本”的概念开始形成,采购全方位的绩效评估成为一个重要内容,采购管理的核心价值演化为提升采购的综合性价比。在西方的采购知识体系中,这部分被舒因教授概括为“procurement”的内容,相应的职能岗位被定义为“采购经理”。
  到了上世纪90年代,制造业的发展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出现了两个显著的新特点:一是订单驱动的生产方式开始流行,或称为JIT方式或柔性生产方式;二是外包生产方式越来越普及,或称为OEM生产。前者是将生产的驱动力转向需求,让生产能力作为储备,根据需求订单来组织采购和生产,这就要求供应各方有快速反应能力和高度协调能力;后者是将采购与生产、销售分离到不同的企业、不同地点甚至是不同国家。这两个特点都使采购管理跨出了一个企业的边界,要与合作伙伴之间进行高效地协同。这样的背景催生了“链条”的概念,供应链理论获得飞速的发展,采购也就被融入了供应链体系中去了。一个标志性的事件是已有上百年历史的“美国采购管理协会(NAPM)”在2002年更名为“美国供应管理协会(ISM)”。采购决策也不再仅仅是围绕着价格,而是更多地关注供应链条的可靠性、及时性、安全性等,有关供应商管理和风险控制的内容成为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此时采购与供应管理被纳入企业的资源管理范畴,其地位也从“成本中心”跃升为“利润中心”。在西方的知识体系中,此类采购被舒因教授称为“sourcing”,相应的岗位也出现了“首席采购官(CPO)”或采购总监,他们通常是跨国公司里以战略采购决策为职责的高管,主要是结合企业自身的发展战略,选择供应商作为长期的战略合作伙伴和确定采购策略的。
  采购高级管理人员之所以能够进入企业的最高决策层,有内外两个方面的原因。从外部原因来看,由于专业化分工的规律,外包战略的盛行,企业对供应商的依赖度越来越高,企业的绩效也多方面取决于供应商的表现。采购作为企业与供应商的合作层面,地位自然也得到提升。从内部看,企业的采购成本往往在制定企业发展战略和产品设计时就被大体确定,在以后的执行计划阶段,对于成本的控制空间就很有限了,因此需要采购专家进入企业的战略决策层,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采购高管成了企业对于专业化供应管理依赖程度的标识。至此,CPO或采购总监已经不再专注具体的采购谈判事务,而是坐在采购体系的金字塔顶,关注采购系统的运转,把握着系统的发展方向。
  到了今天,发达国家的GDP中制造业已经不占主导地位了,制造业的价值逐步在向生产前的产品研发、设计、知识产权以及生产后的分销、售后服务、物流配送等服务性领域转移。相当多的企业已经把制造环节外包到发展中国家去进行,而把自身的核心竞争力聚焦在产前、产后的服务领域。这些服务业多属于生产型服务业,但与其说是服务于制造业,不如说是在控制制造业,这些服务整合起来就是供应链管理的概念。展望未来的采购发展趋势,至少有两点值得关注:一是采购延伸、融入供应链管理范畴,相应的知识体系将变为供应链理论,这意味着任何企业改造采购时,都会受到供应链理念的影响;二是采购内容将越来越多地涉及服务采购,例如信息服务、咨询服务、人事管理甚至财务管理这样的服务也在开始外包。服务采购的方法、绩效评估、风险控制等内容的研究是近几年西方采购理论发展的新动态。
  以上我们是以制造业的发展为主要线索,简化地概括了采购及其知识体系在发达国家的发展历史,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会漠视{词语被屏蔽}行业对于采购及其知识体系的建设也曾作出过重要的贡献,更不否认各行各业都可以分享这个知识体系的成果并从中受益。特别要指出的是,商业连锁化的发展对于推进采购现代化起过极其重要的作用,不仅产生了一系列源自于商业采购同时也适用于{词语被屏蔽}行业的供应管理方法、绩效指标体系和风险控制技术等,更重要的是支撑了一类以连锁分销网络(如沃尔玛、{词语被屏蔽})为“链主”的供应链体系的发展,主导着此类产业链的生产、供应、物流、结算等“游戏规则”。因此,在全球500强这样的巨人队伍中,除了产业资本、金融资本外,我们也能看到商业资本的身影出现在领先的位置上。供应链管理已经成为产业链的重要控制力,像沃尔玛与宝洁公司结成的战略伙伴关系已成为各大学讲台上耳熟能详的经典案例。这些已经有许多专家作过论述,本文就不作详细分析了。
(二)当代采购管理的特点
  当我们试图概括当代采购特点的时候,面临的问题仍是如何简化,即如何找出少数几条最关键、对我国最有针对性的特点来。以下几点给我们留下了最深刻的印象:
  第一,集约化。这里包括两层含义:首先是指采购本身,如规模的不断扩大、采购管理的逐步集中、采购包括的内涵也越来越丰富等特点构成了供应管理的长期发展趋势,集约化已成为采购管理先进性的标志之一;其次,或许是更重要的是,还要看到采购的发展是与企业本身乃至所属的行业集约化进程是一致的。制造产业(甚至可以说整个经济)的发展就是以不断集约化为重要特征的,反映在企业的规模越来越大,数量越来越少;少数龙头企业占有的市场份额也越来越高,至今世界500强的增长速度仍然高于世界经济竞争的平均速度;大企业对于中小企业的组织、协调、控制、示范作用也越来越明显。各行各业的龙头企业是特别值得关注的,他们不仅是推动采购管理变革的先驱,也是左右各行业采购与供应管理基本格局的关键,在行业的规范化、科技进步乃至知识体系的建设中,都可以看到行业内龙头企业的贡献。
  必须指出的是,一个行业的采购管理水平总是与该产业的集约化进程相适应的,即产业集约化程度高,其采购管理水平普遍比较先进;反之亦然。这也说明了先进的采购管理在产业的集约化进程中才会显示出作用,推进采购管理的现代化就是在促进产业的集约化,具体的推进方法和形式都要适应产业集约化的具体需求。这也说明了为什么制造业和连锁商业在推动采购领域的发展中会起到领头羊的作用,原因就是这些产业典型的集约化进程使然。
  第二,规范化。当代的采购已经相当规范化了,采购的商品质量、采购流程、绩效考核、人员资质、外部法律环境等均形成了相对成熟的规范体系。规范化的特点有三个方面:一是制度建设的完善,例如普遍建立采购商品目录服务、流程控制规范、绩效考核的KPI指标体系、供应商评估体系、采购经理的培训和认证体系、采购职业道德的规范等。二是国际化程度高,不仅是发达国家之间的采购制度与标准体系基本一致,还形成了一批在国际范围内得到普遍承认的采购职业经理人群体,他们的身影出没在各跨国公司的采购管理岗位上,他们也是今天推进采购/供应链管理发展的主力军。三是各国的规范仍具有差异,造成这些差异的首要因素是法律环境不同,因此也不存在绝对的、超越各国法律的所谓国际统一规范。
  总的来说,采购的规范化建设成果应具体表现为:国家有法律、行业有行规、企业有制度,人员有资质。这样才能形成一个彼此连接、互相促进的完整体系。从专业化的角度来看,行规在体系中占据核心地位,上可促进国家的法律、法规建设,下可指导企业的规章制度和人才资质体系的建设。现在我国最缺失的恰恰是这一层,这样就不能够把已有的相关法律和企业的制度建设整合起来形成体系。因此,只有建立起符合我国法律环境并能与国际接轨的采购领域行规的框架体系,才能有效地推进我国采购领域的整体发展。
  第三,信息化。除了经济因素之外,对采购发展影响最大的当属科技进步,特别是信息技术的突飞猛进对采购和供应管理产生了**性的影响。现在信息技术的应用已经渗透到采购管理的所有方面,这不仅仅是反映在采购过程被移到网络上进行,纸质单证变成了电子单证,更重要的是在三个关键问题上信息化促进了采购和供应管理产生**性的变化:一是降低交易成本,简化流程。市场中交易成本中很大一部分是由于信息不对称造成的,信息化技术极大地提高了市场的透明度,降低了获取市场信息的成本,也简化了采购作业流程。二是降低管理成本,内部机构扁平化。这是企业信息化的普遍效果,在采购领域也是如此。三是促进企业之间的协同,形成供应链关系。通过信息共享促进了采购双方(甚至多方)的协同性,有利于企业之间供应链关系的形成。今天供应链管理必须依靠信息系统来支撑,这已经成为一种常识。
  事实上,信息化已经渗透到采购与供应管理的一切方面,几乎所有的发展都会反映或被固化在信息系统中,因此信息化建设已经不是一个单纯的技术应用问题。信息化的难点越来越集中在设计规划层面,研究的热点也越来越关注业务的“游戏规则”的提炼及其如何在信息系统的开发中得以固化。
第四,统一的知识体系。这个知识体系的结构框架如果用舒因教授的模型来表示,可以用下面的表1-1来说明。
    表1-1  采购知识体系的结构框架


Purchasing
Procurement
Sourcing
功能定位
降低成本
控制波动
控制采购总成本
提高采购综合性价比
供应链的可靠、安全、及时
采购战略的制定
选择战略供应商
采购内容
商品
商品、服务
商品,服务,能力,知识产权等
关注焦点
价格
成本
价值
主要方法
规模化、谈判技术
综合绩效考核,市场预测
战略分析决策
岗位
采购员
采购经理
采购总监
适应制造业特点
规模化制造
精益制造
JIT制造、OEM
﹎Ant﹖ 2019-5-18 10:02:07
LZ敢整点更有创意的不?兄弟们等着围观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无心丶一念 2019-6-1 12:47:03
我十目一行也还是看不懂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QQ|手机版|精益人 ( 沪ICP备19004111号-1 )|网站地图

GMT+8, 2024-12-22 17:01 , Processed in 0.220064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Lean.ren X3.5 Licensed  © 2001-2030 LEAN.R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