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气 14689

[经典软文] 企业发展需要品质管理监督 [复制链接]

互联网 2012-9-6 00:00:00
  品质管理监督是提高产品合格率的标准之一。
  品质管理是QualityControl,以两个缩写字头,称为QC。
  人的所属部门可能各不相同,大家可能认为所为品质管理就是判定产品的好与坏,是检查的工作,这样想的人可能很多。但是真正意义上的品质管理并不是那样,而是全体员工的工作,所有一切工作的质量的提高。
  企业只有得到买方的同意,才能获得一定的利益。为此不能欠缺,必不可少的生产、销售的技术,确保产品质量的技术等,正确地讲"经济地制造出适合于顾客要求品质的产品的手段体系"。所以如前所述,追求所有一切工作的效率提高和具有效果的工作的改进方法,因此解决工作中发生的各种各样问题,常常探索更有效的新方法是必要的。这样的活动称为"问题解决",作为解决的手法、各种技法正在开发之中。这种技法以及品质管理观点的初步将在此讲座中学习、并且将"关于制造的品质管理"作为重点叙述。事务工作如前所述也有很多共同点。
  {品质管理的发展}
  ***不让不良品出厂***→***依靠检查的品质保证***
  ***不制造出不良品***→***依靠工程管理的品质保证***
  ***不企画不良品***→***依靠源流管理的品质保证***
  接着我们一步一步地学习。
  1、什么是品质?
  既简单又非常难的问题,大概能够回答的人没有。翻阅的参考书中这样写着:"为了判断其制品或部品是否达到其使用目的与顾客的约定的评价对象和固有的性质"。对于五金部品来讲,就是孔径、弯曲的高度等。
  2、品质优良
  作成所谓品质的概念(项目)并进行评价,那么一定将其作为评价的基准。一般情况下将其称为规格。如果满足规格,则评价为"品质优良",最低限内满足要求,也为良师益友了,并不是期望最高等级。
  3、品质是公司的综合力
  作出良好的品质仅仅依靠制造能力是绝对不可能的。所以这里讲到品质是公司的综合能力。例如,依靠杜撰的营业情报与顾客要求的日程有偏差,就无法作出正确的生产计划。所以造成勉强地生产的情况,不熟练的人的集体要做出良好的品质等,是梦中梦。还有,技术方面,如不准备适合的冶具,检查冶具等,良好的品质是荒谬虚无的,不良品只会象山一样堆积起来。所以需要包括人事在内的所有公司员工都要向着良好的目标迈进,这就是公司的综合能力。
  4、所谓品质的偏差
  既然是制作产品,即使是相同的机械的方法制作,进行精密测定的情况下,也不会完全相同,会有区别的。这种区别和差异用语言描述即称为偏差。
  5、所谓公差
  在制造规格产品的同时一定存在公差。例如,将普通的复印纸3cm的幅宽裁剪,那么我们考虑一下,3cm是3.00000…cm,而不是2.99或3.10。所就需要所谓公差--允许的幅度。
  而且在当今世界上,并不是单纯地一件部品与另一部品组合生产的时代,现今追求的是部品之间的互性。否则,就谈不上生产,我们的文化生活就不能成立。也正如此,设计者根据经验等在图纸上标注各种各样的公差,但我们无视公差,认为"只要装进去就没有问题,只要能够动作就没有问题",任意地去解释公差并不是好事,希望大家能够理解公差的那么简单的。
  6、什么是标准化4M?
  请考虑一下生产是如何进行的?
  《五金、注塑部品的生产》《装配品生产情况》
  A.有机器A.有机器型、无机器型
  B.有材料B.有部品和材料
  C.有模具C.有冶具和检具
  D.有人D.人的工作增多
  这A、B、C、D用机器、材料、方法、人替换其英语分别为Machine、Material、Method、Man,取其各自英文字头称为4M,在全世界的产业界中,都深刻地认识到4M是生产出安定品质的必不可少的重要因素,无论哪家公司都对其管理方法抱以重大的关心,并正在进一步探索之中。
  为了能够便大家认识到这一点,作一个实验来看一下。
  刚才所说到的,将普通的复印纸以3cm的幅宽进行裁剪。那么将相邻两人之间的幅宽3cm会存在差异这个差是由于人的差异的同时,也有相邻两人的方法的差异。但是如果用直尺和刀来裁剪的话,是怎样的呢?这里我们假设材料"纸"为一定的情况,当然如果是厚纸,情况就会变化。规定"机械"即为刀,"方法"即利用直尺,那么人的差异是否会减少了呢?
  这样的规定就称为"标准化",同时要想制造出良品,就必须真正地将管理作为"变动要素"的人、机械、方法、材料"。这种管理即为"工程管理",将在后面讲述。
  7、什么是抽样检查?
  大家在我们的一般生活中也可以经常看到这种抽样检查在使用。
  例如,在买花生的时候,你会吃一两个,剥开看看,这就是典型的抽样检查,象这样的事情,可能谁都经历过,这种想法被导入产业界是在大战中的美国军队。在前线的士兵需要武器,但在当时的军需产业中,部品是经过一个个全数检查之后送到组装工场的,组装后的枪是否可以发射子弹,是否向瞄准的目标前进等,须经过全数检查后方可出荷。而且接受的军队应相当严格,亦经过全数检查,但是并不能满足前线所需的数量。这样一来,就想到抽样检查。
  *子弹射中地点与目标有稍稍的差异的,在一定的数量中有一些,难道不可以吗?
  *在1Km能够射倒敌人是理想的,800米时射倒的,在一定的数量中有一些,难道不可以吗?
  *于是考虑决定把那样的武器送往前线。
  *枪乱发是不可以的。对于这样重要部分的品质要求严格确认。对于那些不重要部分的品质,决定来抽检来降低检查时间和检查费用。
  *大家都认为好公司的部品和好装配线的制品,也可以降低检查时间。把这些部品制品尽早送往前线,对于这样的军队考虑方法,军需产业界也会给与协助,根据统计的理论值发表了"MIL-STD-105"这种抽样规格,现在被不断改进,同时被许多公司所采用。可是抽检毕竟是抽检,不能保证其LOT100%是良品,而其中肯定会有不良品存在,在这5年10年当中,对于品质的观念有所进步,但是肯定有不良品存在的这种观念又出现问题。
  那么就是我们每个消费者大抵只买一个部品。
  可是如果买的那一个性能不良的话,对于那个人来讲就是100%的不良,这是我们不能接受的,而对于其生产厂商来讲也许是1000pcs里面就这么一个不良品。
  如果有两个或更多的人购买到这样的不良品的话,就会说这个公司的品质不好。从而使公司产生经营危机。现今,因此而产生经营危机的公司就有很多。所以,越来越多的经营者认为靠抽检来保证品质的时代已经结束了。
  虽然因商品的不同,特殊性亦有很大差异。而根本上是时代在变化,那么就需要跟上时代的变化,可是现实又不能改变作为保证方法的抽样检查方式,在别无选择的情况下,建立不生产出不良的体系的要求越来越强烈。
  这也就引出了工程管理。
  8、什么叫标准化和标准资料?
  公司内所有的公司资料都叫标准资料,可是一般情况下是指和生产有关的资料。受注公司在生产一种制品或部品时,成本的问题另谈,开始必须做的是客户的要求是什么?这个要求即是"图纸"、"仕样书"、接下来是为了满足这个要求,该公司在满足什么样的规格时可以出荷,即是"检查基准书"。然后是为了满足规格要求按照什么顺序生产、在哪工位评价品质、是否需要评价治具。其他的就是探索不生产不良的体系,决定顺序的资料、即"QC工程表"。把此工程表作为基础、其作业用图解释、用文字说明。消除4M中人的差异,使其按一定的"标准化"去作业,即是"作业指导书"。可是我认为我们公司对作业指导书重要性的认识很淡薄。
  例如,请考虑语言传导游戏。并且请体验一下,你的语言传到最后的人,传达到什么程度?出现不良,一开会经常有人说"因作业者变了"这样的话,正因为作业者经常变换,才需要完善此资料,根据此资料,对作业者进行指导,对其作业是很有必要的。虽然是同一个人教,但教的方法会越来越简单,这点虽然是同一个人教,但教的方法会越来越简单,这点虽然能够理解,可是我们这个手工作业多的公司正确作业能教到什么程度,这是最重要的,也是拉长最重要的工作。所以,作业指导书的充实有必要更加认真地执行。
  其他的不良履历、作业条件的记录等也是标准资料。
  9、组长的工作
  班长的重要任务是时常对自己管理的生产线带有问题意识和改善欲望,确实地把握自生产线的状况、改善其问题点。如果为了改善其问题,而自己能力有限的话,有必要把此问题要确实地向上司报告,寻找指示,最优先考虑用这种方法管理此生产线。具体的记录记述其方法的一个例子,作为基本的想法在前面已经介绍过了。如果正确作业的话,就不会出现不良品,作为班长,如果不这样想的就不具备作班长的资格。
  (1)经常巡视生产线,监视作业者是否正确作业。
  (2)如果发现错误作业的话,在立即纠正的同时,对生产出的制品进行确认,并把此事实正确的向上司报告。
  (3)在发现有异常情况,自己又无力解决的情况,按上述方法处理。
  (4)如作业者发现异常情况的话,让其养成必须报告的习惯。
  (5)必须给品质确认工位的作业者不良集计表,让其记入每天的不良数及不良明细。
  (6)把此DATA每日统计的收集起来考虑实施改善对策。
  *作这些方法,班长要亲自确认其不良数,对引起不良的作业者进行再教育。
  *同时要正确听取作业者的意见,如果需要治具的话,向上司报告,依赖作成。
  (7)要意识到新人和代理作业者对于作业一无所知。
  (8)所以对其作业指示在明确传达想让他作什么的同时,以标准资料为基础进行指导。
  (9)指导后对其作业结果班长亲自确认,判定良否,如果其结果不好的话进行再指导导,反复如此。
  10、作业员的工作
  作业员就是按照以"作业指导书"为代表的标准资料中所写内容作业,记录数据,按照上司指示,将工作一丝不苟地完成,仅此一点。在此之中,想特别记载的是,色、音、感、触等和平常不同的区分和向上司的报告,人的五感是很敏感的,和平常的品质不同的是一定会知道的。所以如果发现而迅速正确地报告,能够得到正确处理的活不良品就不会流入后工程。
  11、品质是在工程中制造出来
  什么是工程管理?
  首先,应该理解的是品质是在工程中制造出来,大家都能够理解QC抽检是很多问题发现不了的。如果没有理解此问题是不能够理解工程管理的。生产产品就会有品质上的目标,是很自然的事,实现其目标是制造方面的工作。所以品质的好坏是受制造工程的影响,那么其影响程度越小越好。这样的考虑方法就是工程管理,构成其主干的是4M的管理。作为其管理方法,分为对品质有影响的因素的管理和制品的、品质特性的的管理(结果的管理)。在制造工程方面这类管理活动中心:"工程管理"。
  此工程管理确实能够做到什么程度?是使不良的损耗减少,生产效率提高到什么程度的关键,同时就有品质是在工程中制造出来的这样的语言。
  在工程管理当中,一般说的QC工程图,经常被有效的利用。其中须记载的内容有在制造各工程中,作为品质特性要确认些什么,作为影响品质的因素要确认些什么等项目。
  因此,QC工程图中记录的内容,在制造各工程中,什么对品质有影响,有必要在工程解析中事先明确出来。在过去的类似制品当中学到的经验的积累也是很重要的。在这高度的知识当中,对各工位的作业人员来说,要明确规定想让其做什么内容的工作。可是在有限的解析设备中,我想还有很多问题是得不到分析解决的,这就只能用技术员的高等的应用能力来解决。
  12、QC七种应用手段
  在品质改善活动的基础上,DATA的整理及其活用是很重要。其DATA的数值向我表明什么,我们不会视而不见吧!我们很有必要看一下DATA的情况,其方法就叫做"七种应用手法",具体如下:
  (1)帕累托图重点指向的把握
  (2)检查记录表点检和记录
  (3)直方图分布情况的把握
  (4)分布图关联数值的把握
  (5)管理图工程的管理
  (6)曲线图DATA的视觉化(目视管理)
  (7)特性要因图原因的追查
  关于每种的书法等的详细内容,将在下次中级学习中学习。
  13、直方图的书法、看法
  上面的七道具各有各的优点,我认为根据使用的目的最好分别使用。可是调查品质状态,有必要调查其波动性,那最基本的方法是什么样的?DATA有几个?按这样的方法去整理,这个方法就叫做直方图。其看法如下:
  (1)中心的位置
  (2)波动状态
  (3)分布的形状
  (4)超差值有无
  (5)不良的推测
  作出直方图最少要30PCS以上的DATA,如果数量少的话,即使作此直方图也没有意义。因为此值方图的形状实在有很大的变化,作为此直方图,通过计算,可以得出平均值和标准偏差。此偏差和平均值的得出和其利用的方法将在中级中讲解。它具有很高的利用价值。
  14、供应商质量管理十大原则
  传统的来料质量管理主要是针对IQC内部管理,对外则作为一种被动式的关系.因伴随追求质量的提升及双赢的局面,IQC来料质量管理将转变为供应商的源头质量管理。企业不是被动的与供应商打交道,而且要主动的引导,改变,管理,维护它们之间的质量休系。
  ~采购商对重要的供应商可派遣专职驻厂员,或经常对供应商进行质量检查。
  ~采购商定期或不定期地对供应商品进行质量检测或现场检查。
  ~采购商减少对个别供应商大户的过分依赖,分散采购风险。
  ~采购商制定各采购件的验收标准、与供应商的验收交接规程。
  ~对选定的供应商,公司与之簦订长期供应合作协议,在该协议中具体规定双方的权利与义务、
  双方互惠条件。
  ~采购商可在供应商处设立SJQE.SJQE通过扮演客户的角色,从而达到推动供应商的质量。
  ~采购商定期或不定期地对供应商进行等级评比,制定和落实执行奖惩措施.
  ~每年对供应商予以重新评估,不合要求的予以淘汰,从候选队伍中再行补充合格供应商。
  ~采购商对重点材料的供应商上游厂商进行质量监控管理。
  ~管控供应商材料的制程参数变更或设计变更时均需采购商的确认批准。
  15、品质异常的反馈及处理
  ①自己可判定的,直接通知操作工或车间立即处理;
  ②自己不能判定的,则持不良样板交主管确认,再通知纠正或处理;
  ③应如实将异常情况进行记录;
  ④对纠正或改善措施进行确认,并追踪处理效果;
  ⑤对半成品、成品的检验应作好明确的状态标识,并监督相关部门进行隔离存放。
  
七颗药 2019-5-24 19:35:56
纯粹路过,没任何兴趣,仅仅是看在老用户份上回复一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512200431 2019-6-7 17:53:33
确实不错,顶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QQ|手机版|精益人 ( 沪ICP备19004111号-1 )

GMT+8, 2024-11-1 10:27 , Processed in 0.216719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Lean.ren X3.5 Licensed  © 2001-2030 LEAN.R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