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气 4705

tpm管理的禅意 [复制链接]

zzs1808 2022-5-4 23:15:42
在南北朝时,佛教禅宗传到了第五代祖师弘忍大师,弘忍大师当时在湖北的黄梅开坛讲学,手下有弟子五百余人,其中翘楚者当属大弟子神秀大师,神秀是大家公认的禅宗衣钵的继承人。
六祖俗姓卢,名惠能,原籍河北范阳(今北京郊区)人。惠能之父原有官职,后被砭到新州(今广东新兴县)作庶民。其母李氏,本地人,唐贞观十二年(公元638年)二月初八生惠能。惠能三岁丧父,孤儿寡母,家境贫寒,长大后靠砍柴供养其母。一日惠能卖柴于市,听一客诵经,惠能一听即能领悟,于是问所诵何经?客曰:金刚经(佛教最重要的经典之一)。惠能又问经从何得来?客曰:得于黄梅寺弘忍大师。惠能归家告其母,矢志出家,几经周折,母从其志。惠能安置母亲后,于龙朔二年(公元662年)直达湖北黄梅寺,拜弘忍和尚为师。弘忍略问其意,便知惠能聪慧过人。因六祖不识字,弘忍故命惠能踏碓舂米,经八月有余。
弘忍渐渐地老了,于是他要立一个继承人,他要众弟子都做一首偈子(有禅意的诗),看谁做得好就传衣钵给谁。神秀很想继承衣钵,但又不想让别人看出的他那急迫的本意。于是他在半夜起来,在院墙上写了一首偈子:“身是菩提树,心为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这是以入世的心态强调修行的作用)。”当第二天早上大家看到这个偈子的时候,都说好,很佩服,而且都猜到是神秀作的。而弘忍大师看了以后没有做任何的评价(因为他知道神秀还没有顿悟禅宗的真谛)。
正当和尚们到处在谈论这首偈子的时候,被火头僧慧能听到了。惠能听后则说,“美则美矣,了则未了。”众人笑其庸流浅智。惠能亦无怪意,说吾亦有一偈,于是夜间请人代书于神秀偈旁,这就是著名的“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从这首偈子可以看出慧能是个有大智慧的人(后世有人附会传说他是十世比丘转世),他的偈子很附合禅宗的顿悟的境界。这完全是一种出世的态度,这是禅宗的最高境界)。”
众人第二天见到此偈皆惊异,各相谓言,奇哉不可以貌看人。五祖见众惊,恐人加害惠能,于是用鞋抹去惠能之偈,故意曰“亦未见性”,众以为然。此日五祖到碓场,见惠能在腰间绑着石头舂米,心有感叹。五祖问话之后故意以杖击碓三下,默然而去。惠能会其意,三更时入祖室,五祖授于衣法,命其为第六代祖。令即南归,并嘱惠能不可立即说法;又曰:“衣钵乃争端之物,至汝止传。”为了防止神秀的人伤害慧能,弘忍让慧能连夜逃走。
六祖辞师南归,渡九江,行至大庾岭,发现神秀派的人在追自己(由此可见,防人之心不可无啊。以前在一汽时,我不知道为什么会有人写《要敢于说“不”》这本书,到北京的近两年时间里,我不断地明白了这个道理),知为衣钵而来。中有一僧慧明,原是四品将军,捷足先登,追及六祖。六祖为其说善恶正法,惠明悟,拜六祖为师。明辞回,对后追逐来的人说,前路崎岖,行人绝迹,到别处寻去,六祖于是免遭于难。惠能行至韶州,初往曹溪,约九月余。又有恶徒追寻,六祖急逃广东四会,隐于山区猎人之列,达十五年之久(我估计是在学习佛法吧)。
唐仪凤元年(公元676年),六祖出山到广州法性寺(即光孝寺)。时有主持印宗法师,知惠能得黄梅真传,遂拜为师,并为之落发。过了两年,六祖复归南华寺主持,传法三十六载,得法弟子43人,传播全国各地,后来形成河北临济、湖南沩仰、江西曹洞、广东云门、南京法眼五宗,即所谓“一花五叶”。法眼宗远传于泰国、朝鲜;曹洞、临济盛行于日本;云门及临济更远播于欧美,故南华寺有“祖庭”之称。唐先天二年(公元713年)七月,惠能归新州,八月三日坐化于新州国恩寺,亨年七十六岁。后其徒广集六祖语录,撰成《六祖坛经》。惠能真身于1981年农历十月开座于修建焕然一新的六祖殿中,以供参拜。千百年来,南华寺与六祖名字连在一起,著称于世。
后来神秀成为梁朝的护国法师,创立了禅宗的北宗。
这个故事给我们的启示是:世上本无事,只是我们在心里不清静,认为世界上一定会有事,才出现了种种烦恼。
那么这种状态与TPM(即Total Productive Maintenance,全员效率保全,通过全员参加的设备保全管理来提高生产效率,使生产效益最大化)有什么关系呢?
我们的企业目前总是面临这样的窘迫现状:设备在进厂时没有问题(在这里假设设备出厂时是合格的,没有质量问题),时间一长,却出现很多问题。为什么呢,因为我们还在沿用上世纪五十年代从苏联引入的响应型维护管理(自从中国在上世纪五十年代与苏联断交后,由于种种原因,我们的好些管理思维就停留在了那个年代,而苏联的好些思维早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就开始改进了,而我们当年却开始了大伤元气的“文化大革命”)。
这种低级的设备管理在表面看上去很省钱,好象工厂不需要过多的日常维护,只是在设备出现故障时,才进行维修或更换。但是,这种处于被动状态的设备管理,一旦有事,会导致工厂花费更多的费用和时间。这种管理状态下所出现的现象是:
1. 设备故障导致企业平时不得不雇很多的人进行维护。
2. 为防备设备故障,企业不得不预先准备大量的备件,占用资金。
3. 设备停台导致生产效率无法满足市场要求。
4. 设备的带病工作致使产品质量始终不能让人满意。
5. 因设备问题产生大量不良品,造成修复费用很高。
6. 因设备故障而导致设备不到寿命期就报废,导致生产成本居高不下。
7. 设备停台导致各部门间相互推诿、攻击,影响部门团结等等。
那么这问题能解决吗,能!这就是大家所知道的TPM。
TPM认为若因设备故障而多雇人手、储存备件、占用资金的话,为何不能在故障出现前就防止呢?所以TPM要求企业把工作重点从响应型维护上转移到预防性保全上,通过全员参与,开展有针对性的、预防性的点检、保养与改善,把设备隐患消灭在萌芽之中,最大限度地压缩停台时间、设备维修成本和产品成本。
响应型维护是在设备出现问题后进行修理,但就象病人在术后会大伤元气一样,设备在被修理后也会这样。而设备的大伤元气就是设备可能无法恢复到出故障前的技术状态或折损寿命。这种需要时时维护的状态,让企业很劳神。
TPM强调保全,保全的意思是让设备保持出厂伊始的本来状态、减少设备的停台时间、延长设备的使用寿命,让设备为企业贡献更大的效益。而这种消灭故障于无形的状态,也无形中让企业的管理水平跨进了一大步。
如此说来,响应型维护与TPM间的关系是不是与上面的两个偈子很象呢?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QQ|手机版|精益人 ( 沪ICP备19004111号-1 )

GMT+8, 2024-6-16 11:05 , Processed in 0.284660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Lean.ren X3.5 Licensed  © 2001-2030 LEAN.REN